6月30日,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“丽韵茶乡实践队”继续进行丽村“三下乡”实践之旅,以青春脚步丈量乡土大地,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。

红色是丽村最鲜明的底色。走进丽村红色记忆馆,一张张泛黄的照片、一件件斑驳的实物,静静诉说着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。


从当地英雄的抗争故事到军民同心的奋斗历程,每一段历史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"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"的深刻内涵。

隔壁的知青记忆馆中,旧书桌、煤油灯、劳动工具静静陈列,仿佛重现了当年知青们"上山下乡"的热血青春。


他们用汗水浇灌土地,用理想点亮乡村的模样,"扎根基层、服务人民"从来不是一句空话——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"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"的生动呼应。


乡村的活力,藏在蒸蒸日上的产业里。我们探访了丽村酒厂,一进厂区,浓郁的酒香便扑面而来。


徐厂长已含笑等待在游客接待处,他指着墙上的"源头活水"讲起渊源:"当年朱子在此讲学,见泉眼活水不绝,曾提'问渠哪得清如许',这便是我们酿酒用水的源头"。


同时徐厂长介绍酒厂传统酿造车间坚持“固态发酵、古法蒸馏”工艺。依托当地优质糯米资源,既传承老手艺又开发新品,带动农户增收,践行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让丽村酒香飘得更远,助力乡村振兴。

随后走访的梨小翠果园,则是丽村"绿色发展"的缩影。沉甸甸的梨子挂满枝头,农户们忙着采摘、装箱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

果园坚持生态种植,既守护了绿水青山,又带来了"金山银山",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中"人与自然和谐共生"的美好图景。


"安全是幸福生活的前提。"针对夏季溺水高发的情况,我们开展了防溺水安全小课堂。


志愿者们用生动的案例讲解防溺水知识,教孩子们识别危险水域、掌握自救技巧。课堂上,我们还和小朋友们一起在扇子上画画——有的画着"禁止野泳"的标志,有的写下"珍爱生命,远离深水区"的标语。


小小的扇子不仅是夏日的清凉,更成了安全意识的"宣传员",用童趣的方式守护孩子们的安全。


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我们此行的重要一课。在丽村敬老院,我们挽起袖子和老人们一起摘毛豆,豆荚饱满,笑声更甜。


午后的院子里,大家围坐在一起唱歌,《江西是个好地方》唱出了家乡的美,《东方红》唤起了共同的记忆,《如愿》则道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
一位爷爷拿起笛子,悠扬的旋律随风飘荡,我们静静聆听,仿佛听到了岁月的故事。


这份陪伴,让我们懂得"老吾老以及人之老"的意义,更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"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"的嘱托。


"绿水青山是乡村的底色",这句话在清理"河小青"行动中愈发清晰。我们拿着工具来到村边小河,捡拾垃圾、清理杂物,用双手为河道"美颜"。

看着清澈的水面倒映出蓝天白云,生态保护不是口号,而是每个人的责任。这正是对"人与自然和谐共生"理念的点滴践行,也是青年为美丽乡村建设交出的"绿色答卷"。

短短几日的丽村之行,让我们在小视角里看到了大时代:红色记忆是精神的根,产业振兴是发展的脉,孩童笑脸是未来的光,老人安康是幸福的秤,清澈河道是生态的镜。


而这一切,都指引着我们——新时代青年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把青春热血融入祖国山河,在基层沃土中成长,在服务人民中绽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