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的阳光,为赣中这片红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。怀着无限的敬仰与追寻的热忱,我们江西洪州职业学院新能源产业学院红色引擎”工匠班的全体同学,踏上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红色研学之旅。我们的目的地,是宝贵的红色教育基地—丰城市石江乡上舍村苏维埃政府旧址。
前往旧址的旅途,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移动党课。车厢里,不知是谁先起了个头,“夜半三更哟,盼天明……”顷刻间,激昂的旋律便充满了整个空间。《映山红》、《十送红军》、《歌唱祖国》,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歌,被我们一遍遍高声唱响。这不再是简单的歌声,而是我们与那段峥嵘岁月最深情的对话。每一个音符,都跳跃着革命先烈的无畏精神;每一句歌词,都澎湃着我们新时代青年滚烫的热血。嘹亮的红歌,涤荡着我们的心灵,也为我们即将开始的参观,铺垫下庄重而神圣的情感基调。
当我们真正站在苏维埃政府旧址门前,一种跨越时空的震撼扑面而来。泥砖灰瓦,木质楹梁,简朴的会场,狭小的办公室……一切都保持着当年的原貌。行走其间,我们放轻脚步,生怕惊扰了这里沉睡的历史。在万也女同志等革命先驱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房间里,我们凝视着那简陋的桌椅、油灯、草鞋,仿佛看到了在昏暗的灯光下,他们为中国的未来运筹帷幄、彻夜不眠的身影。
这些静默的文物,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图片,而是可触可感的历史见证。它们无声地讲述着那段物资极度匮乏,但理想却光芒万丈的岁月。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先辈们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,开辟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天地。这一刻,书本上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活,红色的基因,悄然渗入我们每个人的血脉。
在旧址前的空地上,我们围坐在一起,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红色故事会”。同学们轮流上前,深情讲述着“红井”的故事、“八子参军”的壮烈、“十七棵松”的守望。当听到老乡们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的深情,听到母亲将八个儿子全部送上战场的决绝,我们的眼眶湿润了。这些故事,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什么是“坚定信念、求真务实、一心为民、清正廉洁、艰苦奋斗、争创一流、无私奉献”的苏区精神。
作为新能源产业学院的学生,我们更从这些故事中读出了新的时代内涵。当年的革命先辈,在黑暗中摸索,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找光明的出路;今天的我们,学习着光伏、风电、储能技术,不也正是为了给我们的国家寻找清洁、可持续的绿色能源出路吗?这同样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的“战役”。红色的精神火炬,在这一刻,与绿色发展的时代使命完成了交接。
这次红色研学,是一次灵魂的洗礼,更是一次力量的汇聚。我们从红歌中汲取了激情,从旧址中读懂了坚守,从故事中坚定了理想。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学子,作为未来新能源领域的生力军,我们必将把这次研学汲取的红色养分,转化为刻苦钻研技能、勇攀科技高峰的不竭动力。
我们将以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为指引,用我们手中的工具和头脑里的知识,去点亮更多地方的灯火,去驱动国家迈向更美好的未来。红色,是我们不变的初心;绿色,是我们奋斗的使命。我们承诺:定当不负时代,不负韶华,让红色的薪火,在新能源的赛道上,燃烧出最绚丽的青春光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