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唱祖国

1951年9月,《人民文学》《人民日报》发表歌词,中央乐团在电台首播大合唱,歌曲迅速传遍全国。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称赞“好”,并赠书留念。此后,《歌唱祖国》屡获殊荣:1954年获“全国群众歌曲”一等奖,1989年荣获“金唱片奖”,2019年入选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”。2007年,它随“嫦娥一号”卫星飞向月球;2008年,它响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,被全球65亿观众铭记。


《歌唱祖国》歌词


《歌唱祖国》以2/4拍、F大调为基调,采用“主歌-副歌-主歌再现”的三段式结构。主歌三段歌词层层递进:首段描绘开国大典的辉煌,次段回溯抗战艰辛,末段讴歌党的领导;副歌则以“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,从今走向繁荣富强”的反复咏唱,将情感推向高潮。主歌旋律抒情叙事,副歌节奏铿锵有力,二者在节奏、音调上形成鲜明对比,刚柔并济间,勾勒出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。

创作背景

1949年开国大典的震撼场景,点燃了作曲家王莘的创作激情。1950年国庆前夕,他漫步天安门广场,目睹工人悬挂灯笼、游行队伍演练的热烈氛围,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的画面,让他热泪盈眶。返津途中,火车铿锵的节奏与心中澎湃的情感交织,主歌第一段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”的旋律喷涌而出。到家后,他与妻子彻夜讨论,将开国大典的壮丽、抗战岁月的苦难、对党的深情赞颂融入歌词,最终完成这首三段主歌与副歌交相辉映的经典之作。从此,《歌唱祖国》的旋律与亿万中华儿女的家国记忆紧密相连。这首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的歌曲,不仅成为开国大典、国庆庆典的标志性旋律,更在70余载岁月中,成为激励民族奋进的精神符号。

70余载岁月流转,《歌唱祖国》的旋律始终回荡在神州大地。它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,也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。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,我们仿佛置身于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,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。让我们在歌声中铭记历史,在奋斗中开创未来,让《歌唱祖国》的旋律永远激荡在中华民族的心中!